《龍藏》又稱《乾隆大藏經》,是清朝雍正、乾隆兩位皇帝組織當時的學者彙編的一部漢語儒釋道叢書大全。《龍藏》雖以「經、律、論」三部分為主要內容,卻涉及哲學、歷史、民族、語言、文學、詩詞、天文、曆算、醫藥、建築等諸多領域,卷帙浩繁,堪稱中華文化的「百科全書」。


回華藏弘化網首頁

  緣起 認識龍藏 雕造與保存 重印紀要 助印流通 印製與出口 恭請辦法    
 
《龍藏》雕造與保存
◎雕刻工程
◎經板雕工
◎經板保存
《龍藏》小檔案

1. 雕製與規格
•工作時間:5年
(從雍正11年至乾隆3年)
•刻版工人數:450人
•校訂工作人數:131人(皆為
當時高僧)
•版數:79,036塊
•函數:724函
•卷數:1,200卷(冊)
•收藏佛典數量: 1,669部
•刻版大小:長2尺4寸,寬
9寸,厚1寸1分
•刻版總重量:400噸

2. 印刷次數與印刷量
第一次:乾隆3年
刷印100部(己全毀)
第二次:乾隆27年
刷印3部(己全毀)
第三次:光緒10年
刷印1部(不完整)
第四次:民國79年
共刷印部數:167部

 
 

《龍藏》雕造與保存

【保存珍貴的《龍藏》經版】


  經板保存

  清代以前歷代雕刻的經板,多毀於兵火,只有《龍藏》經板基本完整的保留下來,成為稀世之寶。經板初為79036塊,在乾隆年間,因不遂帝王之意,曾遭到三次奉旨毀板撤經,僅存78230塊。《龍藏》經板刻成後,初存於故宮武英殿,後因取印不便,於乾隆後期遷入柏林寺存放,由僧錄司和柏林寺住持共負保護之責,仍由內務府監督,得到了妥善的保存。

  經板的損壞

  柏林寺及《龍藏》經板後由北京圖書館接管。文革期間,經板被從大殿遷出,置於寺外臨時搭建的五間大棚之內,被一層摞一層垛放,高達三四米,編號全被打亂。部分棚面缺磚少瓦,開了天窗,導致棚內漏雨、積水。從西元1966年至1982年,這16年間,由於受到重壓、蟲蛀、雨水浸泡等損害,部分經板已朽爛。

  搶救經板

  北京市文物局為了搶救這批珍貴文物,成立了經板搬遷領導小組,決定將其移入智化寺存放柏林寺的經板全部轉移到了智化寺。保存較好的經板存放在智化門、智化殿、如來殿和大悲堂,損壞的經板則在如來殿後面搭建鐵棚存放。經統計,78230塊經板中,完整和比較完整的經板為74792餘塊,已有3400多塊被毀(包括已損壞及運輸過程中的損傷)。

  內容缺失

  由於白塔寺有一部完整的《龍藏》,通過比較核對,採用照相製版的方式來補充經板損壞處的內容。此外還利用了廣東潮州開元寺藏本、廣化寺藏明《北藏》,這樣又印刷了大約78部經書。1990年6月,《乾隆版大藏經》全部印裝完畢。之後,《龍藏》經板得到了妥善的保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