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漢至隋唐,各代高僧翻譯了大量佛典,都靠寫本流傳。
隋朝亦有僧智苑發心鑿岩為室,磨壁刻經,為防法滅,埋藏了無數的石經,相較於木刻、近代活字排印,此艱苦傳法大業困難何止百倍。
隨著印刷技術的發明,中國第一部官刻漢文大藏經在宋代開寶年間印成了十三萬版,史稱《開寶藏》,以後有遼刻《契丹藏》、金刻《趙城藏》、元刻《普甯藏》和《元官藏》、明刻《南藏》和《北藏》及清代的《乾隆版大藏經》等。
而中國最後一次官刻漢文大藏經《龍藏》實為《北藏》的重訂本,乃由清世宗敕修,據《大清三藏聖教目錄》卷五附載的「總理藏經館事務」名錄可知,藏經館由校閱官、監督、監造、總率、帶領分析語錄、帶領校閱藏經、分領校閱、校閱官員和僧人共133人組成。此外,還招募了刻字匠、刷印匠、木匠、折配匠、界畫匠、合背匠等800餘人。雍正十三(1735)年開刻,至乾隆三年(1738)費了四年工夫完成。 |